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萍乡学院 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发展规划方案

发布日期:2024-07-06 浏览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精神,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萍乡学院与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 念馆共同建设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加 快推动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特制定本规划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 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 新时代江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意见》要求,发挥安源红色资源 禀赋优势和学校学科、科研、人才优势,强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为江西省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探 索萍乡经验、做出萍乡贡献。

(二)发展目标

以深化安源革命史和安源精神研究为重点,建立“价值阐释、精神引领、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革命文物协同研究模式,努力建成省内一流、安源特色的江西省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到2028年,将中心打造成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的安源精神研究高地、安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高端智库、安源红色文化学术交流重要平台、安源红色资源共建共享中心。

(三)工作任务

1.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源革命文物、安源精神的重要论 述研究,实施安源红色基因史料抢救性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 实施“安源革命文物与安源精神”系列研究计划,实施安源革命 文物保护利用的时代价值研究阐释计划。

2.结合安源革命文物资源优势和红色育人经验,深入挖掘安 源革命文物思政育人元素,开发系列大思政课精品教材、精品课 程,打造一批安源革命文物思政育人实践基地,形成教材、课程、 基地和新媒体多元一体思政育人模式。

3.创办加强安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经验交流和推动安源红色 文化传播学术交流的“安源论坛”,打造安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经 验交流、安源红色文化传播学术交流的国内一流平台。

4.围绕安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基因传承,培育安源革 命文物陈展创新与数字化保护利用人才,培育依托安源革命文物 开展大思政课教育的优秀思政教师,培育安源红色文化研究的青 年后备理论人才。

5.聚焦促进安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湘赣边区文化建设、经 济发展、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深度结合,建设能够破解安源革命 文物保护利用与湘赣边区振兴融合发展难题的高端智库。

6.组织开展相关学术活动和交流合作,编辑出版一批革命文 物类图书资料及相关读本读物、音视频资料。

7.创新开展革命文物工作的咨询服务,建立跨地区、跨部门、 跨馆校协同合作的新机制,推动革命文物工作规范体系建设,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二、组织方案

(一)领导机构

名誉主任:叶舟(萍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邱晓辉(萍乡学院党委书记)

主任:陈永国(萍乡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丁煊淼(安源路矿工人纪念馆党组书记、馆长) 常务副主任:罗小燕(萍乡学院科学研究处处长)

副主任:凌焰(萍乡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黄洋(安源路矿工人纪念馆副馆长)

办公室主任:段志能(安源路矿工人纪念馆宣传接待科科长) 张辉海(萍乡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教师)

(二)组织构架

中心下设安源革命文物与安源精神研究室、安源革命文物与 大思政课研究室、安源革命文物与安源红色文化传播研究室、安 源革命文物陈展与数字化研究室、安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湘赣 边区振兴研究室等五个研究室。

(三)人员配备

中心单独核算事业编制1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人(其 中校方6人、馆方3人),行政人员1人。根据科学研究和实践创 新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研究人员。中心引进历史学、文物与 博物馆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博士5人。

1A17F

三、总体规划

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马 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艺术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 融合,以安源精神研究高地、安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高端智库、 安源红色文化学术交流重要平台、安源红色资源共建共享中心为 具体目标和建设路径,充分发挥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作用, 全面推动安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努力构建多 学科交叉、跨领域融合、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安源革命文物研 究新格局。

(一)研究方向

1.安源革命文物与安源精神研究。安源革命文物是安源革命 史的存证和安源精神的载体,加强安源革命文物与安源精神的关

系研究,建立起各个历史时期安源革命文物与安源精神之间的对 应关系、内在关联,构建安源革命文物与安源精神的有机结构体 系,以物传神,以神释物,形神兼备地阐述安源革命史、阐释安 源精神,从而为铭记伟大革命历史、弘扬伟大革命精神提供文物 和学理支撑。

2.安源革命文物与大思政课研究。大力发挥安源革命文物的 育人功能,梳理安源革命文物资源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 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建设服务大思政课建设的革命文物资 源库,研究提炼依托安源革命文物资源开展大思政课实践与育人 规律,推动安源革命文物资源深度融入大中小学校思政教育。

3.安源革命文物与安源红色文化传播研究。适应在全社会开 展“四史”宣传教育的现实需要,加强互联网时代安源红色文化 传播规律研究,推动安源革命文物知识通俗化、大众化、普及化, 不断增强安源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充分利用安 源的红色旧址、纪念场所,适应新时代受众特征,为讲好安源红 色故事创新模式、提高成效。

4.安源革命文物陈展与数字化研究。加强安源革命文物收集、 保护工作,深入研究安源革命文物陈展规律、陈展技术,充分利 用先进科学技术,探索全面提升安源革命文物陈展效果的新模式, 尤其要利用大数据、VR、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加强安源革 命文物数字化转化和安源革命文物展馆数字化建设,推动安源革 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和资源共享。

5.安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湘赣边区振兴研究。在湘赣边区

深入开展安源革命史相关实物、文献、档案、史料、口述史的抢 救、征集与研究,对安源革命文物进行适度、适当的利用,探索 统筹安源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统筹安源红色文化事业和安源红 色旅游产业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推动湘赣边 区振兴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新模式。

(二)年度规划

1.起步建设阶段(2024年)

该阶段主要围绕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发挥学科集成、行业 集成、部门集成的优势,组建人才团队,形成各重点任务的分工 合作框架,建立健全协同合作体制机制。主要工作有:

(1)萍乡学院与安源路矿工人运动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建立协同研究中心的实体组织,即列为学校独立处级科 研机构,给予定编定岗和科研预算。

(3)建立协同研究中心的制度体系。制定《安源路矿工人运 动纪念馆——萍乡学院江西省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章程》等一 系列协同研究中心运作的制度规范体系。

(4)围绕五大平台建设,组建五个研究团队。遴选聘任研究 团队负责人,落实研究团队目标任务。

(5)成立协同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聘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 委员,明确学术委员会工作职能。

(6)协同单位共同建立协同研究工作小组,加强协同联络工 作。

(7)召开协同研究中心成立挂牌大会。

2.初见成效阶段(2025年)

该阶段各重点任务铺开实施,聚合“政、学、研、产、用” 的协同研究创新机制有效运行,主要工作有:

(1)发布协同研究中心重大招标课题。围绕安源红色基因传 承重大课题研究任务,面向全国发布课题招标公告和选题指南。

(2)启动三大数据库建设计划,即:安源工人运动口述史料 数据库、秋收起义口述史料数据库、安源红色歌谣数据库建设,

初步形成建设方案和框架搭建等基础工作。

(3)启动首批安源革命文物大思政课精品教材建设和精品课 程建设开发计划。计划出版精品教材3部,建设精品课程3门,

明确教材和课程建设标准。

(4)启动遴选建设首批5个安源革命文物实践育人基地,明 确基地建设标准。启动“安源革命文物青年说”大赛,并开始《安 源革命文物青年说》短视频节目录制。

(5)举办首届“安源论坛”并发布安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评 价指标体系。

(6)构建“安源红色工匠”人才培育体系,建立安源革命文 物保护利用专业人才、安源革命文物大思政课教师、安源革命文 化研究青年后备理论人才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机制。

(7)启动安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湘赣边区振兴发展智库工 作,推出首个《安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助推湘赣边区振兴发展》 智库年度报告。

3.加速发展阶段(2026年)

该阶段要建成体系完善、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建成一流的 管理团队、科研团队、保障团队,为协同研究中心的快速发展、 稳定发展、长远发展奠定体制机制和人才基础。主要工作:

(1)以安源工人运动口述史料数据库、秋收起义口述史料数 据库、安源红色歌谣数据库建设为主题申报国家级、省级课题和 奖项并立项或获奖。

(2)“安源革命文物与安源精神”等系列研究成果陆续出版。

(3)首批安源革命文物大思政课精品教材和精品课程开发形 成并投入使用,首批安源革命文物实践育人基地建成。并启动第 二批精品教材、精品课程和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安源革命文物青 年说》节目上线。

(4)举办第二届“安源论坛”并形成常态化机制,发布《安 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评价报告》《安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安源革命文化研究与传播年度报告》,论坛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5)继续推进“安源红色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培育的人才 开始进入行业并发挥作用。

(6)继续发布《安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助推湘赣边区振兴发 展》智库年度报告,总结形成的经验模式在湘赣边区推广试点。

4.稳定发展阶段(2027年)

在前三年工作基础上,坚持稳中求进,按计划推动完成各项 重点任务,按照预期建设成效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主要工作:

(1)继续推进安源工人运动口述史料数据库、秋收起义口述 史料数据库、安源红色歌谣数据库基本建成。

(2)安源精神研究系列丛书陆续出版。

(3)完成第二批精品教材、精品课程和实践育人基地建设。 开展第二届“安源革命文物青年说”大赛及《安源革命文物青年 说》录制。

(4)举办第三届“安源论坛”并形成品牌,持续发布《安源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评价报告》《安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安源革命文化研究与传播年度报告》,论坛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5)继续推进“安源红色工匠”人才培育工程,高端人才开 始显现。

(6)继续发布《安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助推湘赣边区振兴发 展》智库年度报告,总结形成的经验模式得到采纳推广并产生经 济社会效益。

5.迈入省内一流阶段(2028年)

经过五年持续努力,全面完成重点任务,达到预期建设成效, 协同研究中心及其所属五大平台建设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得到 学界和业界高度认可,具备一定的影响力。积极向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人文社科司申报第二批国家文物协同研究中 心。主要工作:

(1)安源工人运动口述史料数据库、秋收起义口述史料数据 库、安源红色歌谣数据库三大数据库建设完成,成为研究安源革 命史、秋收起义史的基础性、权威性数据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安源革命文物、安源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安源革命文物保护利 用的时代价值研究阐释、安源精神研究系列成果成体系出版,安

源红色文化研究高地基础夯实。

(2)安源革命文物大思政课建设的精品教材、精品课程和实 践育人基地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安源革命文物青年说》形成年 轻人喜爱的品牌节目,安源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教育实践基地 建设成效显著。

(3)“安源红色工匠”人才培育体系日趋成熟,安源革命文 物保护专业人才、大思政课教师人才、安源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人 才不断涌现。

(4)“安源论坛”持续打造,并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扩大 对外传播影响力。

(5)继续推出高质量智库成果,与多个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 议,将研究成果转化落地,切实服务湘赣边区经济社会发展。

四、保障措施 (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相关工作。构成如下: 组长:吴代赦

副组长:陈永国

成员:党政办、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科研处、后勤管理处、 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人文与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 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办公室,协调中心建设相关工作,负 责与上级管理部门、安源纪念馆联络沟通,办公室挂靠科研处, 由科研处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人文与传媒学院、科研处相

关分管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二)条件保障

学校为中心提供不少于500平方米的独立办公场所和展陈场 所,进行装修改造,配备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书 柜、沙发、会议设备、图书资料、陈列布展等配套设施,根据中 心发展需要增加办公场所和条件支持。

(三)人员保障

中心按照3年运行周期进行人员聘任。设立“特聘研究员”“特 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研究助理”等专职科研岗位,以 三年为一个聘期,签订聘任书,约定工作任务。建设初期馆校双 方引进和聘任专职研究人员9人(其中校方6人、馆方3人)、专 职行政人员1人,后续根据中心建设需要调增人员规模。学校制 定完善中心研究人员职称评定办法,打通中心研究人员职称晋升 通道。制定完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产业教授等流动科研岗位 制度。建立吸收其他研究机构、社会名流和学者型官员参与中心 建设的工作机制。

(四)经费保障

学校安排200万元投入中心建设,且每年投入不低于50万元, 主要用于中心的日常运行、聘请专家、数据库建设、文献中心建 设、数字化展示中心、对外交流与合作及信息化等建设;安源路 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一次性投入50万元用于中心建设,且每年投入 不低于50万元。

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鼓励中心通过接受购买服务、组织

培训、项目委托、社会捐助、经营投资等多种途径筹措经费,建 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经费保障机制。为增强中心造血功 能,学校给予中心政策倾斜,为中心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提供供财 税、场地等方面的积极支持。

(五)学术保障

1.举办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建立与政策制定者、媒体和社会 精英等的沟通渠道。

2.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撰写各类文章、 著作、教材、研究报告等,并及时发表、出版和提交。

3.构建成果汇编、信息通报和发布推广机制,通过网络媒体、 定向报送、集中汇报等途径,及时汇集、展示中心研究成果。

4.以科研成果、实践成果等为基础,力争获得哲学社会科学 相关奖项。

(六)考核评价

1.学校每年对中心进行绩效考核,主要考核内容包括年度工 作计划和总结、研究成果、人员聘用情况、合作交流情况、经费 分配方案和决算等。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对中心经费投入进行动 态调整。

2.基地在学术研究、决策咨询、舆论引领、人才培养、学科 发展、数据积累、平台建设方面的成果,作为年度绩效考核和综 合评估的重要依据。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和荣誉称号 或争取社会资金显著的团队和个人,在经费投入方面予以重点支 持并按照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萍乡学院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

2024年7月6日印发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