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厅是由中央的主雕塑和后面的浮雕墙组成。位于序厅中央的主雕塑由两只大手、漫卷的红旗和岩石组成。环绕四周的巨大红旗奔腾向上,既像一团熊熊烈焰,又像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象征着安源工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破土而出、苍劲有力的两只大手,一手紧握岩尖,一手高举信号灯,代表安源路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召唤下,以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义无反顾地奔赴革命征程,从胜利走向胜利。
位于正对面的浮雕墙,外形呈不规则平行四边形,既像一张被撕破的画卷,又像一股奔腾不息的洪水,表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打破了黑夜的沉闷,带领安源工人走上革命道路;安源工人在震惊中外的大罢工和秋收起义中,前仆后继,以势不可挡的“洪流”和革命豪情,谱写了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军队历史上的光辉篇章。
位于正面两侧墙上有六个时间节点。左边三个时间节点是:1898年3月、1899年1月、1908年3月,分别为萍乡煤矿开办、株萍铁路修建和汉冶萍公司成立的时间;右边的时间节点代表着安源工运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爆发的时间:1922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成立;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在我党领导下的全国第一次工运高潮中,取得了“绝无而仅有的胜利”;1927年9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毛泽东在安源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亲手缔造了新型人民军队。
第一单元 路矿工人 早期斗争
萍乡煤矿开办于1898年,与株萍铁路合称为安源路矿,是汉冶萍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拥有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企业。路矿工人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故团结力充足,反抗力极强,早期斗争在全国产生过重大影响。
第二单元 开创工运 建立团体
1921年秋天,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支部开始引导安源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先后在安源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中国共产党支部和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即工会)。从此,安源路矿工人阶级以独立而崭新的姿态走上革命历史舞台,工人革命运动方兴未艾。
第三单元 罢工斗争 成功范例

1922年9月初,毛泽东来安源主持召开党支部会议,决定立即发动罢工斗争。在李立三、刘少奇领导下,9月14日震惊中外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经过五天斗争,迫使路矿当局签订了《十三条协议》。这次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罢工胜利后,安源党、团、工会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推动了湖南、湖北两省乃至全国工人团体之间的工团大联合。
第四单元 硕果仅存 坚持发展
1923年京汉铁路二七惨案后,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中共安源地委执行毛泽东制定的“弯弓待发”策略,领导工人立取守势,注意内部的训练与发展,安源党、团、工人俱乐部组织继续发展壮大,工人的教育、文化、经济事业全面兴盛,安源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无产阶级的大本营”。
第五单元 工农联盟 支援北伐
1925年九月惨案后,安源党组织选派大批安源工人深入湘赣两省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并组织部分工人赴广东参加革命军,支援北伐战争,推动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统一战线大发展,为萍乡安源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萍乡安源党务及工农运动,极形发达,素称江西之冠”。
第六单元 秋收起义 武装割据
1927年6月至7月,安源党组织领导工农武装,保卫革命,执行“招兵买马,积草囤粮”的策略,为秋收起义准备了条件。9月初,毛泽东来安源召集会议,部署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安源工人和萍乡工农群众参加了秋收起义,并向井冈山进军。1930年数千名安源工人参加红军,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七单元 安源荣光 精神永存
安源,是一方神奇而火红的热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运的燎原之火,奇迹般地在这里最早燃起,经安源工人的奋斗和传播,这不熄的薪火,燃遍大江南北。安源工人献身革命事业,义无反顾,敢为人先,浴血奋战,屡建功勋,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创建新中国的伟大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有许多安源工人牺牲在追求解放的疆场上;从安源走出了2位国家主席、15名共和国将军、10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他们的功业犹如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悠悠萍水河畔,屹立在巍巍安源山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