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学院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商学院秉持“厚德至善,励学笃行”的校训、“明德厚学 经世致用”的院训,党建工作上,创新模式,以学正风,思政赋能,风清气正,求真务实;学生工作上,精细服务、精诚共治、精准管理,“双融双育”走深走实;学院建设上,科研创新为引擎,专业建设为支撑,师资打造为保障,服务地方经济,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助力学校高等教育建设。
党建领航,思政赋能。
探索党建新模式,推动事业新发展。党建模式不断创新,一院一品亮点频出,支部先锋堡垒作用显著,结合学校“365”安源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确立“三五三”党建新模式,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建+服务”特色品牌建设项目服务农村电商,定点扶贫,践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提质增效,健全“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周例会制度等,学习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
党委班子团结担当,率先垂范,“一岗双责”,风清气正;党员发挥旗帜效应,积极参与党内政治生活,保障自身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学院内外宣传、舆情处置工作,严格实行“三审三校”,筑牢意识形态底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组织建设旗帜鲜明,与时俱进。

商学院党委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会
固本培优,育人成才。
精细化管理,全方位育人。学生管理工作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立足专业特点,推进“双融双育”。学风建设、学科竞赛、学生活动并举,学风督导,学院早晚自习常态化,专供学习场所,打造“学在商院”招牌;国家级、省市级学科竞赛硕果累累,中国大学生工创、“互联网+”等大赛捷报频传,获奖数一百余项,打响学院知名度;特色党建活动,奏响课外主旋律,生生、师生活动构建和谐学院氛围。

2022年获得“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赛全国特等奖
学生台账全面系统,学生动态精准反馈,特殊学生专人关注;学生党员、干部队伍专事专责,层层落实,量化考评,带头示范;学生急难愁盼问题,做到“四必访”“四必谈”,落实“三联系”制度,践行“枫桥经验”;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权责明确,班会下寝两手抓,网格管理、责任到人,构“平安校园”;学生就业帮扶与时俱进,全院合力访企拓岗,促进校企合作,构建信息平台,配备就业导师,实现就业信息结对,就业目标高质量完成。

商学院开展应急救护知识骨干培训会
学院建设,成效斐然。
特色教学,科研兴学,创新强院。学院以评促建,争当学校专升本评估排头兵;学院与时俱进,构建“新商科”格局,有序推进专业评估;教学质量逐步提升,试行本科“专业导师制”,密切师生学术、就业联系;专业实习实训落地开花,院校交流走深走实;教学监督常抓不懈,学风督查、教学检查等,设教学信息员制度,依规完成教学材料检查、存档;科研活动如火如荼,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定期开展,科研任务合理分解、对标对表。

商学院开展高层次人才座谈会
筑巢引凤,留才兴院。学院广纳贤才,人才引进多措并举,优化人才配套服务、完善安家福利政策、提供广阔科研平台、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强化师资师德师风建设,开展警示教育,塑造卓越教育工作者,培养“五个自觉”青年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院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6人,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8人。
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学院立足地方经济,成立萍乡市市情研究中心,以研促服,积极建言献策,协助完成地方经济规划,推进萍乡城市转型;设立品牌研究中心,走访调研市内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服务,指导企业经营转型,提升企业品牌评价,塑造最美萍乡品牌企业;发挥学院专业特长,积极响应地方就业政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帮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商学院院长黄绍斌在武功山开展“基于风险管控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