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学院坐落于中国近代工业主要发祥地之一——江西省萍乡市。萍乡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所辖芦溪县是全球最大的电瓷生产基地,湘东区是中国工业陶瓷之都,上栗县是中国烟花爆竹之乡。萍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享有“读书之乡、教育之邦”的美誉。中国佛教五家七宗之一的杨岐宗远播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武功山十万亩高山草甸被誉为“云中草原、户外天堂”。萍乡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诞生地、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拥有“工运摇篮”“户外天堂”“花炮故里”“中国辣都”四张城市名片。
萍乡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文理为基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坚持做强材料、机械、信息类专业,做精师范教育类专业,努力构建与地方产业相匹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溯源于1941年创办的省立萍乡简易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萍乡师范学校,1978年开办大专班,1982年成立萍乡教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萍乡学院。201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2年被江西省列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80余载办学春秋,为社会输送了10余万名毕业生。毕业生刘天泉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学校秉承“厚德至善、励学笃行”的校训精神,牢固树立应用型办学定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美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文明校园、江西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等荣誉称号。2015年被列为江西省首批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设有11个二级学院,涉及工学、文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历史学、农学、经济学等10个学科门类的35个本科招生专业。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2956人。学校占地面积79.65万㎡,校舍建筑面积36.15万㎡。有教学实验实训室240个,校外实习实践实训基地188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37.4万册,电子图书154万册。
学校现有教职工824人,其中专任教师618人,“双师型”教师298人,占比48.22%,高级职称教师占比29.13%,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85.60%。现有国家重点研发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创新驱动“5511工程”科技创新人才、江西省百千万人才、江西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宣传文化领域“四个一批”人才、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江西省高等学校金牌教授、江西省高等学校金牌青年教师等人才70人次。
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专业1个,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本科教学团队9个,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省级校企合作一流课程3门,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其中重点1个)。升本以来,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10项,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77项、江西省高校教改课题112项。
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历年来文理科投档线均高于省控线30分以上,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学生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名录赛事中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系列赛、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等赛事及体育锦标赛上屡创佳绩。近五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项963项,其中国家级254项,省部级709项;学生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等45项,发表高质量论文173篇。依托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开展实习(实训),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创业能力,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和社会各界欢迎。
学校始终坚持扎根地方,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着力建设江西省环保材料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井巷矿山机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萍乡学院江西省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江西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16个省级、市级、校级科研平台。学术氛围日益浓厚,举办了第三届“汉冶萍”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海峡两岸傩文化学术研讨会、湘赣边区域合作发展论坛、新时代湘赣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讨会等20余次大型学术研讨会。升本以来,立项省级以上课题78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4项、国家语委课题5项;编制行业标准8项;发表论文2488篇,其中SCI论文349篇,EI期刊论文57篇;编写教材、出版专著326部;获发明专利授权85项。
风好正是扬帆时。立足新建本科院校实际,学校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在“厚植红色基因,赋能铸魂育人”“紧扣产业发展,深化校城融合”等方面凸显办学特色。面向未来,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深入推进转型发展,积极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信息和数据截至202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