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工作,展示各二级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举措、特色与成效,学校陆续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各二级学院巡礼。本期巡礼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01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前身为计算机电化教学中心,成立于1994年,当年9月开始招生,负责计算机专业教学科研和全校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2000年更名为计算机系,2015年更名为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学院软件工程本科专业2015年开始招生,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2017年开始招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2020年开始招生。学院自创办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育人环境不断优化,整体实力不断提高。
图1 学院历史沿革
【办学理念】
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坚持应用型的办学理念,立足萍乡,面向江西,辐射全国,以党建为引领,产学研用促转型,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实施“对接地方数字产业需求,市域产教融合共生提质,校企协同共育数智人才”办学模式,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建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路径,坚持“产业、学科、专业”“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思政教育”三位一体,依托“一院多中心”产学研平台,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数智人才。
【专业建设】
学院现有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个本科专业,其中软件工程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学院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课程8门、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建有云计算中心、网络攻防对战室、大数据技术实验室等十余个实验室。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进取、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52人,专任教师4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43人。教师队伍中,有多名省级教学名师、省级骨干教师、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产学研平台】
学院建立“一院多中心”校地产学研合作体系,积极打造“萍乡市数字化发展与安全研究中心”“公安科技创新实验室”“数字经济工程实践中心”“软件与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等产学研平台。
02
特色一:深耕教学科研,建设一流课程,赛教融合结硕果
1.深耕教学科研,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数智人才
学院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果产出和培养应用能力为导向,以转型发展为主线,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进一步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与地方政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合作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加强资源互补,开展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多方位的合作交流,注重实习实践教学,建立了多个产教协同育人基地。
图2 产教协同育人基地揭牌
2.以一流课程为引领,构建高水平应用型课程体系
学院积极推进一流课程建设,着力构建高水平应用型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目前已获得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课程8门(其中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校企合作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门),多门课程上线国家新华思政网。

图3 部分省级课程证书
3.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融合结硕果
近年来,学院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省级以上竞赛,共获国家级、省级一等奖50余项,二等奖、三等奖300余项。学院成功承办了武功山杯第一届湘赣边大学生网络安全竞赛、金盾杯萍乡公安第一届网络安全竞赛等。
图4 部分学生获奖证书
03
特色二:筑强“一院多中心”产学研平台,打造产教融合新标杆
学院建立了“萍乡市数字化发展与安全研究中心”“公安科技创新实验室”“数字经济工程实践中心”“软件与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等产学研平台,实施政校企协同育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政府、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把“一院多中心”建设为省内有影响、市域有特色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新平台,成为产教融合新标杆。
图5 “一院多中心”产学研平台
江西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孙洪山莅临学院调研数字人才培养,对学院政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高度认可。
图6 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孙洪山走访调研
1.与市委网信办、湖南大学共建“萍乡市数字化发展与安全研究中心”
萍乡市数字化发展与安全研究中心已成为萍乡市数字化发展与安全的智库高地,为筑牢萍乡网络安全屏障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助力数字萍乡建设。
图7 萍乡市数字化发展与安全研究中心揭牌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卢小青调研时,对“萍乡市数字化发展与安全研究中心”平台建设给予了高度赞赏,指出要加大科技赋能力度,强化网络安全技术运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图8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卢小青调研
2.与市公安局共建“公安科技创新实验室”
学院与萍乡市公安局深度合作,联合共建“公安科技创新实验室”,携手推动警务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升级,聚焦智慧警务、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共同打造警校合作典范,为“平安萍乡”建设贡献学院的科技力量。
图9 “公安科技创新实验室”揭牌
3.与地方政企共建政校企合作基地,校地校企协同育人
学院与安源区人民政府、萍乡市安源数字投资有限公司建立了产教协同育人基地;与湘东区人民政府、萍乡市湘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共建“数字经济工程实践中心”;与上栗县人民政府、萍乡市赣湘数字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共建“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等。
04
特色三:党建引领、思政育人、红色铸魂,驱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党建引领、思政育人、红色铸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实践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目标,响应萍乡学院“五航”思政建设工程,把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育人。
1.党建引领聚合力,产学研用促转型,驱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学院党委创新实施“五抓五促五提升”党建模式,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应用型转型、服务地方等紧密结合,为校地校企融合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动力和组织保障,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驱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学院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萍乡市优秀基层党组织、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优秀案例、校年度综合考核第一等次、校中层好班子、萍乡市五四红旗团总支、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校五四红旗团总支等荣誉。
2.“玉玲志愿服务团”——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
学院以党建带团建,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抓手、党建抓手、服务社会的平台——“玉玲志愿服务团”,构建了“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学风、学风促就业”的育人链条,实现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在“玉玲大学生自强之星基地”“张佳坊学校”“萍乡市科技馆”等设立了志愿服务点,志愿者们每周前往志愿服务点开展关爱留守儿童、AI编程教学、科技知识普及等活动,将志愿者精神发扬光大,在志愿服务中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进一步加强了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完善学生人格修养,陶冶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发扬奉献精神。玉玲志愿服务团2021年暑期“三下乡”实践获得了省级优秀团体;2022年入选“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江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实践团队;2023年获得萍乡市优秀青年志愿组织等荣誉。

图10 玉玲志愿服务团少儿编程志愿支教
3.“云游安源红”VR平台——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育人
学院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建立了“云游安源红”VR平台,开发红色文化相关的软件项目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将VR、AR、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融入红色文化育人过程,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该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萍乡红色文化旅游景点进行数字化展示,已完成 20 余个红色景点 VR 漫游项目开发,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体验 VR 技术的同时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市委书记刘烁对“云游安源红”平台高度赞赏,对“VR+红色教育”充分肯定。
图11 萍乡市委书记刘烁走访调研“云游安源红”VR平台
05
学院未来发展规划
学院始终坚持应用型的办学理念,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快“一院多中心”产学研平台建设,主动服务地方数字经济发展,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企业交流与合作,通过政校企协同育人,培养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数智人才。